福建的文化艺术,是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与悠久的历史渊源的。但由于交通阻隔,内地的人们提起当地文化,总是感到它是那样地遥远和神秘。可是,一旦回忆起活泼可亲的《采茶灯》歌剧和嘹亮质朴的闽西山歌,便丝毫不觉得生疏了。
1997年12月,在北京举办的“福建剧展”,有五台剧目,以不同剧种展示,其中既有新编历史剧,也有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和现代戏,它们反映了丰富的生活层面和广阔的艺术空间,体现出闽派戏剧营造者们的匠心独运和博大胸怀。
闽西汉剧现代戏《俏俏嫂》,讲述了女干部梁巧巧到某贫困村挂职扶贫的故事。梁在途中被更加贫困的老革命基点村———土楼村的群众“抢”走,她将错就错,随机应变地当上书记,放下架子,不辞辛苦,挨门串户地调查,深入细致地启发,终于村民们观念在转变,思想在解放,各种矛盾得到化解,在她带领之下,村民们发扬老区光荣传统,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道路,梁书记也从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“俏俏嫂”。
脱贫,是不能依赖“等、靠、要”的思想来完成。扶贫,也不能单单着眼在救济方面,即便是无休止的救济,终究只能克服暂时困难,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,何况有些经济上的贫困往往是世代遗留下来的“老大难”!因此,应当体现自力更生精神,调动人们内心积极因素,根据实际情况,找到切实可行的脱贫致富的道路,方能造就一代新人,改变落后面貌。《俏》剧的意义,首先在于抓住了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创作主题。本剧的上演,对于革命老区经济发展,更具有现实意义。
演员们专心致志地投入,一丝不苟的表演,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底,给首都观众留下深深的印象。音乐是成功的,唱腔是动人的。闽西汉剧,属于福建省外来剧种,流行于闽西龙岩和粤东、赣南等地区,是客家人十分喜爱的艺术品种。客家人本是千百年来中原南下的移民。客家人的文化底蕴、语言特色和生活习俗等方面,仍保留某些古风和北方人豪放的性格。在《俏》剧音乐中,人们也领略到这种南北结合的韵律:既有高亢入云,又有亲切如话,熟悉而新颖的西皮二黄音调,闽西山歌嘹亮纯真的歌声,二者巧妙地揉合,浑然一体,那清新而富有时代特色的音乐,优美而富有激情的唱腔,使人们感受到客家人火热的情怀。